查疾病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查疾病 > 性病相关性胃肠道感染
性病相关性胃肠道感染(sexually transmissible intestinalin fection)是指通过性接触传播,由细菌、原生动物及病毒感染或机会感染引起的一类胃肠道疾病。它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由性接触直接传播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胃肠道…
查看详细典型症状:腹泻,腹痛或腹胀,发热,恶心等
相关症状:吞咽痛 疱疹 水样便 胃肠道症状 消瘦 厌食
一、症状
根据致病原因不同,性病相关性胃肠道感染有各种表现。
1.艾滋病的消化道表现:腹泻是艾滋病的主要表现之一,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和热带地区。小肠性腹泻呈水样便,主要见于并发梨形鞭毛虫、隐孢子虫、等孢子球虫、小孢子虫感染者。其中隐孢子虫感染所致的腹泻易持续较长时间而转为慢性过程。结肠性腹泻呈黏液或脓血便,主要见于并发阿米巴肠病、菌痢和巨细胞病毒性肠炎。鸟型分支科菌感染,病变多在小肠和直肠,表现为发热、腹泻和消瘦;亦有表现为Whipple综合征者,男性多见,呈间歇性腹泻,粪便呈泡沫状,量多,恶臭,偶有游走性关节痛、紫癜、淋巴结肿大及多发性浆膜炎,抗结核药和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可缓解症状。肠道真菌性炎症腹泻频繁,大便常呈菜绿色、黏液胶冻状,涂片或培养可找到真菌,抗真菌治疗可暂时缓解症状。
2.性传播的感染性腹泻:原虫感染者胃肠道症状无特异性,表现为腹泻,可伴腹痛或腹胀;细菌性感染可急性起病,出现发热、恶心及腹泻症状。
3.淋病:多数口咽淋病无临床症状,仅少数出现咽喉痛,患者可发生化脓性扁桃体炎、口腔炎、舌及颊黏膜溃疡;直肠淋病无特异症状,部分患者有直肠烧灼感、肛门瘙痒、血便或黏液便、甚至有腹泻。
4.梅毒:口腔病变最常见于唇部,亦可见于舌、口腔黏膜及扁桃体,表现为无痛性圆形溃疡性病变,即下疳。此外,肛门直肠也可见下疳。经2~4周后,原发病灶可自愈。此后3周~3个月则会发生二期梅毒,胃黏膜可广泛受累,临床上可出现腹痛、不伴恶心的呕吐及非厌食性消瘦。
5.病毒性感染:常见者为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及肝炎病毒感染。Ⅰ型单纯疱疹病毒主要累及口腔,表现为吞咽痛、厌食及发热等。Ⅱ型单纯疱疹病毒主要累及肛门,可表现为肛门直肠疼痛伴分泌物,也可出现腹泻或便秘。与肠黏膜表面接触的性行为可传播多种病毒,包括肝炎病毒。甲型肝炎在男性同性恋中发病较高,乙型和丙型肝炎可通过各种性行为传播。
二、诊断
结合消化系统症状与体征,详细询问性行为方式,有利于临床判断及选择相应的实验室检查。AIDS(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ey syndrome)的诊断应结合病史、体检及实验室资料综合分析。
主要病因:由细菌、原生动物及病毒感染或机会感染引起
一、发病原因
引起性病的病原体包括淋球菌、梅毒螺旋体、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肝炎病毒、支原体及衣原体等。女性直肠淋病可来源于自身泌尿生殖道,通过灌肠或肛温计感染或直接从阴道传播,但绝大多数直肠淋病由肛交感染。梅毒螺旋体、HIV、肝炎病毒所致胃肠道症状主要继发于性病本身。口肛接触者可互相传播沙门菌、志贺菌、肠道阿米巴病、链球菌或空肠弯曲菌等,引起消化道症状。
二、发病机制
推测AIDS的可能发病机制是:当某一个体被HIV感染后,在感染初期,机体对HIV产生了极好的免疫反应,高毒力、高表达HIV克隆被抑制或清除,且由于感染的细胞数量尚少,因而没有造成CD4+T细胞数量的明显变化。但隐藏在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内的HIV变异株和整合的前病毒未受到免疫攻击而潜伏下来。在以后的某一时候,由于某些因素激活这些细胞后,潜伏在细胞内的HIV以及前病毒开始转录和复制,不断产生较高毒力的HIV变异株,在上述致CD4+T细胞减少的机制参与下,使CD4+T细胞迅速减少及耗竭,导致整个免疫系统崩溃,感染者迅速发展成AIDS患者。
常见并发症:菌血症 吸收不良综合征
食管炎或食管溃疡可引起吞咽痛和胸骨后不适感,食管溃疡还可同时并发出血。结肠炎者可引起水样腹泻,若同时合并溃疡,则有发生肠穿孔的危险。发生在胃肠道的细菌性感染中,可引起严重吸收不良和慢性腹泻,少数可诱发反复的菌血症。
最近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