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振东健康网  
网站首页 男性健康 女性健康 育儿保健 老年健康 健康自测 查药品 查疾病 健康资讯

查疾病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查疾病 > 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

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

加入收藏

别名: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
疾病简介

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multifocal atrial tachycardia,MAT)又称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chaotic atrial tachycardia,CAT),它是一种少见的独特的房性心律失常。成人与小儿均可患此类房性心动过速,但两者…

查看详细

别名: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

发病部位:

传染性:无传染性

治愈率:30%

多发人群:65岁以上,有基础性疾病的老年人

相关症状:咳嗽,急性房颤,惊跳,面色苍白,鼻煽

是否医保:

挂号科室:心血管内科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治疗周期:7-10天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5000-10000元)

临床检查:心电图、胸部平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症状 查看详细

典型症状:心率增快,心悸、心慌、胸闷等,咳嗽、气急、鼻煽、烦躁、呻吟、面色苍白,呕吐,惊厥等

相关症状:急性房颤 鼻煽 惊跳 面色苍白


一、症状

1、成年人:大多发生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症状主要来自原发病。而MAT主要表现为心率增快,多在100次/min以上,可达150次/分,也有低于100次/min。MAT的发作可持续数分钟、数小时、数天,甚至数月,有报告持续9年者,但常持续至2周内停止,或变为窦性心律或变为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可经常反复。有64%的患者先有房性期前收缩发生,然后变为MAT。也可从窦性心律突变为MAT。约55%的MAT可转变为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有时在同一导联上可记录到房性期前收缩、MAT、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交替出现。

2、儿童:临床特点与成人患者不尽相同:

(1)发病年龄小:月龄大多在7个月以下。

(2)同时合并呼吸道感染者多(约占患者的90%)。

(3)在伴随疾病控制后一般情况好,无心力衰竭发生。

(4)MAT多为持续性:持续时间较长。但多数能在1~4个月内自行消失。

(5)心电图显示除MAT外多数有短暂的心房扑动,而心房颤动发生甚少。

(6)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不明显。

(7)预后好:病死率很低。

患儿的症状以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如咳嗽、气急、鼻煽、烦躁、呻吟、面色苍白。其他症状有呕吐、惊跳、晕厥等。体检:有明显的心律不齐、心音低钝、肺部啰音等。


二、诊断

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及心电图表现可明确诊断。

病因 查看详细

一、发病原因

1、成年人的病因

此病多见于重病、年老患者,最常见的病因如下: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占所有病例的60%~85%。其中以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最常见。其病理基础可能是阻塞性肺气肿,使肺动脉压力过高,继发右心室肥厚及右心房扩大、缺血、纤维化等。

(2)心力衰竭:MAT患者常伴有心力衰竭,可高达13%~32%。心力衰竭的缺氧和血中肾上腺素水平高。可能促发MAT。伴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冠心病患者亦易发生MAT。

(3)洋地黄中毒:尤其是肺源性心脏病伴洋地黄中毒者,更易发生MAT,并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

(4)外科手术:特别是伴有严重并发症的有外科手术史者,如吸入性肺炎、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等。

(5)少见的病因:如低血钾、肺栓塞、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败血症、糖尿病、二尖瓣脱垂等。感染、代谢紊乱或服氨茶碱可加重病情。

2、儿童的病因

(1)心脏传导系统发育未成熟:新生儿出生后,心脏的传导系统尚有一个继续发育成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解剖组织学和病理生理学的改变容易导致婴儿心律失常和猝死。正常心脏的胎儿,在子宫内即可发生MAT。

(2)病毒性心肌炎:新生儿期感染柯萨奇病毒后可能产生轻微和可逆的心脏病变,结果导致某些婴儿心律失常。

(3)儿童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的基础心脏病可为各种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风湿病等:有报告在用洋地黄后出现MAT,但均无洋地黄中毒反应,停服洋地黄后,MAT依然存在,故与洋地黄无关。


二、发病机制

尚不清楚。有学者认为,由于心房内有多个起搏点交替释放冲动所致,或房内传导系统缺血,心房肌不应期长短不一,激动在房内结间束内折返并互相干扰融合而导致MAT。近年来发现在MAT发作时.常有血浆儿茶酚胺增高,促使心肌细胞内Ca2 积贮,形成Ca2 负荷过度,导致触发活动形成而产生MAT,现认为系肌袖性紊乱性心房律所致,可诱发心房颤动。

并发症 查看详细

常见并发症:心力衰竭

此种心律失常易并发心房纤颤。各种器质最常见为冠心病,特别是曾有心肌梗死的患者,其次是心肌病心力衰竭二尖瓣脱垂心瓣膜病等。在一些情况下也可发生在无器质性心脏病者,在这些患有明显的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中,可并发出现心脏性猝死,阿斯综合征、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等并发症严甚的情况下可发生猝死。

预防

相关文章更多>

检查

相关文章更多>

就诊

相关文章更多>

治疗

相关文章更多>

护理

相关文章更多>

饮食

相关文章更多>

相关用药信息 查看更多>

药品信息仅供参考,用药谨遵医嘱

暂无相关

最近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