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疾病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查疾病 > Q热肺炎
寇热是由贝纳立克次体(R.burnetii,又称伯氏立克次体、寇热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1935年在澳大利亚首次发现,由于认为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疾病(query为疑问之意),故名寇热。临床表现主要为突然发热、头痛及全身酸痛,呼吸道感染是主要传播途…
查看详细早期症状:头痛剧烈,多在前额和眼眶,还可有腰肌、腓肠肌及关节疼痛等,伴有乏力、食欲缺乏、全身酸痛及大量出汗等
晚期症状:干咳、胸痛,多数患者有肝脏肿大和压痛、黄疸少见
寇热的潜伏期一般为20天,其范围在2~5周之间不等。临床上起病急,高热,多为弛张热伴寒战、严重头痛及全身肌肉酸痛。少数患者尚可出现咽痛、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及精神错乱等表现。本病引起的呼吸道症状多不明显,可能与不同地区、不同菌株的毒力有关。例如在澳大利亚发生的寇热,引起肺炎的仅5%~9%。而在加拿大的新斯科夏或美国西部加利福尼亚发生的寇热病人中,肺炎发病典型、呼吸道症状突出,肺炎发病率可达30%~85%。此外,还与呼吸道吸入病原体的数量有关,有人用大剂量贝纳立克次体对猴子进行吸入激发,结果引起肺炎发病,而小剂量吸入则不引起肺炎发病。发生寇热肺炎,多数在起病后4~5天出现干咳或有少量黏痰。15%~45%病人出现胸膜炎症及胸痛症状。体格检查肺部可闻及细湿啰音,有时具有肺实变体征。伴相对缓脉及肝脾肿大等。寇热引起的非呼吸道(如肝、心脏、眼、血管等)表现多种多样,主要视受累的不同组织器官而定。
有病菌接触史或生活在流行地区的患者,应进一步做血清学检查,或者从患者的血、尿、痰、脑脊液或胸腔积液中分离出病原可做出诊断。依靠血、尿立克次体培养及痰、血的豚鼠或鸡胚接种以分离到贝纳立克次体,结合呼吸道表现和胸部X线表现以及血清学试验阳性结果、外斐反应等作出诊断。
主要病因:伯纳特立克次体引起
一、发病原因
贝纳立克次体寄生于细胞的细胞质内,多呈球状或球杆状,对物理和化学因素具有较强抵抗力,50℃至少存活30min,经60~70℃ 15~30min才能灭活,在-70℃及冷冻干燥后可长期保存,在污染的土壤中能存活数月至1年,所以吸入污染土壤形成的气溶胶很易使人致病。贝纳立克次体具有相的变异。动物或蜱体内新分离的病原体属第1相。经鸡胚传代后成为第2相,也只有第2相能与恢复期和早期血清标本发生补体结合反应。贝纳立克次体对豚鼠、田鼠和鸡胚均有致病性,其中豚鼠为最常用的实验动物。
二、发病机制
贝纳立克次体侵入机体后,先在局部单核细胞内生长繁殖,继而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立克次体血症,并累及小血管和向心、肝、肺、肾、脑等脏器播散形成炎症。个别病例由于病情严重死亡,经尸检证实,肺部病变为弥漫性以大叶分布的炎症浸润,与肺炎球菌肺炎的大叶性肺实变相似,只是肺泡渗出液内富含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纤维蛋白素,仅含少量中性粒细胞和红细胞,可区别于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细菌性肺炎。肺泡渗出液内还含有肺泡巨噬细胞(alveolar macrophage)。在肺泡巨噬细胞内可见到贝纳立克次体。组织切片显示,立克次体主要存在于侵害细胞的空泡及细胞质内,若用荧光素标记抗体经免疫组化方法则更利于清楚观察。由于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的浸润,可见肺泡壁增厚、充血水肿及肺泡间隔坏死等改变。细支气管黏膜也可出现坏死及炎性浸润。
常见并发症:合并胸膜炎
最近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