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振东健康网  
网站首页 男性健康 女性健康 育儿保健 老年健康 健康自测 查药品 查疾病 健康资讯

查疾病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查疾病 > 脊髓小脑变性症

脊髓小脑变性症

加入收藏

别名:脊髓小脑共济失调、脊髓小脑萎缩症、脊椎小脑运动失调症
疾病简介

脊髓小脑变性症是以运动失调为主要症状,病理学上是以小脑及其传入、传出途径的变性为主体的疾病,临床上是以肢体共济失调和构音障碍为主要特征。

查看详细

别名:脊髓小脑共济失调、脊髓小脑萎缩症、脊椎小脑运动失调症

发病部位:

传染性:无传染性

治愈率:60%

多发人群:一般起病于30到50岁之间

相关症状:乏力,共济失调,吞咽困难,呛咳,构音障碍

是否医保:

挂号科室:神经内科,脑外科

治疗方法:复健治疗、药物治疗

治疗周期:2-4月

治疗费用: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10000—30000元)

临床检查:颅脑MRI、持水杯试验、反跳试验、足拍打试验、神经系统检查

症状 查看详细

早期症状:走路时步履不稳,肢体摇晃。动作反应迟缓及准确性变差。

晚期症状:说话极不清楚,甚至无法语言。肢体乏力,不能站立,需靠轮椅代步。理解能力逐步下降,最后失去意识,昏睡不醒。

相关症状:构音障碍、共济失调、吞咽困难、乏力、呛咳、大脑发育障碍。


一、症状

初期: 走路时步履不稳,肢体摇晃,动作反应迟缓及准确性变差等。

中期: 说话时发音含糊不清,无法控制音调;眼球转动不平顺,影像容易产生重叠;肌肉不协调感加重,无法写字;有时感到吞咽困难,进食时容易呛咳等。

晚期:说话极不清楚,甚至无法语言;肢体乏力,不能站立,需靠轮椅代步等。


二、诊断

确诊方法:医生会先依据脑神经系统临床检查的程序来判断病人是否存在小脑及脊髓神经失调的病态,然后会查问他的家族史,最后透过核磁共振(MRI)及基因测试,才能诊断准确。

病因 查看详细

一、发病原因

1.遗传因素(20%):20岁以前起病者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而20岁以后起病者则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国内外众多学者经过长期研究,将Friedreich共济失调缺陷基因定位于9q13~q21,将OPCA遗传基因定位于6p24~p23之间。

2.其他因素(10%):还有研究表明脊髓小脑变性症的发病与免疫缺陷,生化酶缺乏及DNA修复功能异常等诸多因素有关,但其确切病因尚不十分清楚,有待进一步临床取证。

3.病毒感染(10%):病毒感染导致炎性反应诱发脊髓小脑变性症。


二、发病机制

其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神经细胞的萎缩,变性,髓鞘的脱失,胶质细胞轻度增生,从而出现小脑半球及蚓部,小脑中下脚广泛变性,浦肯野细胞消失;脊髓后柱及克拉克柱的神经细胞萎缩或消失,继发胶质细胞增生,后根与脊神经节变性,髓鞘脱失,尤其在腰,骶段脊髓更为明显,亦可见到大脑皮质,基底核,丘脑,桥脑基底核等脑干部分核团的变性。

随著医学进步,近年来对于此症患者有突破性的研究进展,有几型的SCA在基因中一段三核甘酸重覆(trinucleotide repeats)的数目有异常的增加,如SCA3基因中这一段CAG重覆的数目为12-40,而患者其数目会增加到56-86, CAG所对应的氨基酸是麸胺酸,所以其制造出来的蛋白质便带著一条较长的麸胺酸尾巴,这条长尾巴会造成蛋白质异常的功能及代谢,进而造成细胞的死亡,对於其致病的机制,科学家们正积极投入研究,找出有效的治疗方法。

并发症 查看详细

常见并发症:褥

数10年后,变成卧床不起,由于肺部感染,褥疮等并发症,最后死亡。

预防

相关文章更多>

检查

相关文章更多>

就诊

相关文章更多>

治疗

相关文章更多>

护理

相关文章更多>

饮食

相关文章更多>

相关用药信息 查看更多>

药品信息仅供参考,用药谨遵医嘱

暂无相关

最近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