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疾病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查疾病 > 流感病毒肺炎
发病开始常有一般的流感症状,如起病急骤,咳嗽、咽痛,伴有发热、头痛、肌痛、不适,症状持续进展,出现高热不退、气急、发绀、阵咳、咯血。痰量常很少,但可带血。继发细菌感染常发生于发病2周内,表现为高热或症状一度减轻后又复加重。痰转为脓性,出现细菌性肺炎的…
查看详细早期症状:咳嗽、咽痛,伴有发热、头痛、肌痛不适,症状持续不缓解。
晚期症状:高热不退、气急、发绀、阵发性咳嗽、多数较剧烈,痰量常很少,但可痰中带血。
流感病毒肺炎多见于年幼者、孕妇以及65岁以上老人。尤易发生于左心房压力增高如二尖瓣狭窄者,但亦可发生于正常人,为直接而严重的肺部病毒感染。发病开始常有一般的流感症状,如起病急骤,咳嗽、咽痛,伴有发热、头痛、肌痛、不适,症状持续进展,出现高热不退、气急、发绀、阵咳、咯血。痰量常很少,但可带血。继发细菌感染常发生于发病2周内,表现为高热或症状一度减轻后又复加重。痰转为脓性,出现细菌性肺炎的症状、体征。病原多为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常见于慢性心、肺疾病者、慢性代谢性疾病以及慢性肾病者,导致基础疾病的恶化。体格检查时双肺呼吸音低,在病变相应部位可闻及干湿性啰音,但无实变体征。
流感病毒肺炎诊断依赖于流感流行期间发病和典型的临床表现,痰液等分泌物以及肺组织中分离到流感病毒,并排除细菌性和其他病原体感染如流脑、军团病、支原体肺炎等,则可以确诊。流感病毒可用组织细胞培养或卵黄囊培养,从呼吸道分泌物和肺组织中分离到,常需48~72h。用免疫荧光技术及酶联免疫吸附技术可自早期组织培养或鼻咽部洗液的脱落细胞中检出病毒抗原,快速且敏感度高,有早期诊断价值。其他检测方法包括血凝抑制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用当前国内代表毒株或当地新分离的病毒株检测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抗体,升高4倍以上有诊断价值。继发细菌性肺炎诊断可由痰、肺组织、胸腔积液、血等标本的细菌培养证实。
主要病因:流感病毒侵犯下呼吸道。
一、发病原因
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属正粘病毒科,系RNA病毒,呈球形或细长形,直径为80~120nm。其内部的致密核心系由8个片段组成的单链RNA和蛋白质组成的核蛋白,其外膜表面有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构成的糖蛋白突起。血凝素是流感病毒主要表面抗原,针对血凝素的抗体能中和病毒,在抗流感病毒免疫中起主要作用。抗神经氨酸酶的抗体可限制流感病毒的释放,减少感染的发生。根据核蛋白的特异性流感病毒通常分甲、乙、丙3型。甲型病毒易发生基因片段重排致抗原更换(shift),很容易发生定期的抗原变异,产生新的亚种和变种,引起世界性大流行;乙型病毒多仅发生基因片段点突变,引起抗原漂移(drift),因抗原性变异较小,只形成变种,故常造成局部暴发和小流行;丙型无抗原变异,仅以散在形式出现。19世纪中曾有5次世界性流感大流行,1918年的流行造成了2000万人的死亡。我国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前曾发生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中等及中等以上的流行十余次,80年代中流感疫情以散发及小暴发为主,无明显的流行,90年代以来,我国北方曾出现数次乙型流感的暴发。
二、发病机制
人群对流感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免疫亦维持不长。含有流感病毒的飞沫吸入下呼吸道后,病毒神经氨酸酶可破坏神经氨酸,糖蛋白受体暴露,并与病毒血凝素结合,病毒吸附于呼吸道纤毛上皮细胞内进行复制,每4~6小时一代,大量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受染,引起黏膜上皮退行性改变,包括颗粒形成、空泡形成、细胞肿胀、核固缩等。细胞最终坏死、崩解、脱落。病变向下蔓延,引起支气管壁弥漫性淋巴细胞浸润、充血、水肿,肺间质水肿,肺泡内充满红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纤维素组成的水肿液。Ⅰ型和Ⅱ型细胞脱落,透明膜形成,呈现浆液性出血性支气管肺炎改变。肺脏充血、水肿。并发细菌感染时,可出现肺叶的实变、脓肿及间质性肺炎等。流感病毒刺激机体可产生体液抗体、局部抗体以及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抗感染保护作用主要与血清抗血凝素抗体有关,但IgA分泌型抗体亦起相当重要作用。细胞介导的免疫包括T淋巴细胞增殖、T淋巴细胞细胞毒反应、NK细胞活性,以及干扰素产生,在疾病的早期即可测到。细胞介导免疫反应在疾病康复中起作用。
常见并发症:细菌性肺炎
最近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