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振东健康网  
网站首页 男性健康 女性健康 育儿保健 老年健康 健康自测 查药品 查疾病 健康资讯

查疾病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查疾病 > 溶组织内阿米巴病

溶组织内阿米巴病

加入收藏

别名:痢疾阿米巴病
疾病简介

溶组织内阿米巴(也叫痢疾阿米巴)(entamoeba ihstolytica Schaudinn,1930),主要寄生于结肠内,引起阿米巴痢疾或阿米巴结肠炎。痢疾阿米巴也是根足虫纲中最重要的致病种类,在一定条件下,并可扩延至肝、肺、脑、泌尿生殖系和其…

查看详细

别名:痢疾阿米巴病

发病部位:其他,腹

传染性:有传染性

治愈率:50%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相关症状:弛张热,肝肿大,腹胀,进行性消瘦,里急后重

是否医保:

挂号科室:传染科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对症治疗

治疗周期:1-2个月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500—3000元)

临床检查:粪便寄生虫、阿米巴原虫抗原、血清阿米巴原虫抗体

症状 查看详细

典型症状:弛张热 腹胀 肝肿大 进行性消瘦 里急后重 痢疾 脑脓肿 贫血 

相关症状:腹胀 弛张热 里急后重 肝肿大 进行性消瘦


溶组织内阿米巴病潜伏期长短不一,自1~2周至数月以上不等,虽然患者早已受到溶组织内阿米巴包囊感染,仅以共栖生存,当宿主抵抗力减弱以及肠道内感染等,临床上始出现症状。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分为以下类型:

1、无症状的带虫者:

患者虽然受到溶组织内阿米巴的感染,而阿米巴原虫仅作共栖存在,约有90%以上的人不产生症状而成为包囊携带者。在适当条件下即可侵袭组织,引起病变,出现症状。因此,从控制传染源及防止引起致病的观点出发,以于包囊携带者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必须给予治疗。

2、急性非典型阿米巴肠病:

发病较缓慢,无明显全身症状,可有腹部不知,仅有稀便,有时腹泻,每日数次,但缺乏典型的痢疾样粪便,而与一般肠炎相似,大便检查可发现滋养体。

3、急性典型阿米巴肠病:

起病往往缓慢,以腹痛腹泻开始,大便次数逐渐增加,每日可达10~15次之多,便时有不同程度的腹痛与里急后重,后者表示病变已波及直肠。大便带血和粘液,多呈暗红色或紫红色,糊状,具有腥臭味,病情较者可为血便,或白色粘液上覆盖有少许鲜红色血液。患者全身症状一般较轻,在早期体温和白细胞计数可有升高,粪便中可查到滋养体。

4、急性暴发型阿米巴肠病:

起病急剧,全身营养状况差,重病容,中毒症状显著,高热,寒战、谵妄、腹痛、里急后重明显,大便为脓血便,有恶臭,亦可呈水样或轿水样便,每日可达20次以上,伴呕吐、虚脱,有不同程度的脱水与电解质紊乱。血液检查中性粒细胞增多。易并发肠出血或甩穿孔,如不及时处理可于1~2周内因毒血症而死亡。

5、慢性迁延型阿米巴肠病:

通常为急性感染的延续,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病程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不愈,在间歇期间,可以健康如常。复发常以饮食不当、暴饮暴食、饮酒、受寒、疲劳等为诱因,每日腹泻3~5次,大便呈黄糊状,可查到滋养体或包囊。患者常伴有脐击或下腹部钝痛,有不同程度的贫血、消瘦、营养不良等。

病因 查看详细

主要病因:营养不良、感染、肠道功能紊乱、肠黏膜损伤,细菌协同作用等所致。


一、发病原因

小滋养体能否侵入组织及引起病变,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其中主要有:

1、宿主生理机能改变

如营养不良、感染、肠道功能紊乱、肠粘膜损伤等,致使宿主抵抗力降低;

2、在适合的细菌种类协同作用下

(细菌可提供阿米巴生长、繁殖的适宜理化条件),促进阿米巴增殖,另外还可直接损害宿主肠粘膜,有利于阿米巴的侵袭,增强其致病力等。


二、发病机制

肠道阿米巴病主要由于食入被包囊污染的食物和水而引起。包囊囊壁具有抗胃酸作用,能安全地通过胃而到达结肠的回盲部,在肠液的消化作用下脱囊而出,发育成为小滋养体。小滋养体直径约为3~12μm,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吞噬肠内容物和细菌为营养,不能吞噬红细胞。在结肠功能正常时,横结肠以下的肠段内,因水分吸收,营养物减少和粪便增加,小滋养体停止活动,遂进入包囊前期,继而产生囊壁形成包囊,最后随粪便排出,故小滋养体也称为肠腔内型或共栖成囊型滋养体。大多数感染者为无症状的包囊携带者,是本病的重要传染源。溶组织阿米巴有共栖特点和潜在致病力,是否致病取决于虫体和宿主间的相互作用。虫株的毒力和侵袭力强,宿主局部肠功能紊乱、细菌感染、粘膜损伤或全身因营养不良、感染和免疫功能低下时,小滋养体便侵袭组织,发生致病作用。小滋养体粘附于结肠上皮,凭借其伪足的机械运动及其酶的溶解性破坏作用侵入肠壁,遂转变为大滋养体并大量增殖,造成局部肠粘膜溶解坏死和溃疡形成。大滋养体直径多为20~30μm,能活跃地吞噬红细胞和组织碎片,为致病型也称组织型滋养体。大滋养体可随坏死组织进入肠腔,排出体外后死亡,或在肠腔中转变为小滋养体,再形成包囊。


三、流行病学

本病流行于全世界,多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但较寒冷的地区,甚至北极圈内也有阿米巴感染和流行。其感染率高低与各地环境卫生、经济状况和饮食习惯等密切相关,据估计全世界约有10%的人受染,有的地方感染率可高达50%。在我国的分布一般农村高于城市,近年来由于我国卫生状况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急性阿米巴痢疾和脓肿病例,除个别地区外,已较为少见,大多为散在分布的慢性迁延型或典型病例及带虫者。

1、传染源:

慢性病人、恢复期病人及健康的带虫者为本病的传染源,包囊抵抗力很强,在潮湿低温的环境中,可存活12天以上,在水内可活9~30天。但包囊对干燥、高温和化学药物的抵抗力较弱,如50℃时,短时即死亡,干燥环境中的生存时间仅数分钟,在0.2%盐酸、10%~20%食盐水以及酱油、醋等调味品中均不能长时间存活。50%酒精能迅速杀死之。

2、传播途径:

溶组织内阿米巴的传播方式有以下几种:①包囊污染水源可造成该地区的暴发流行;②在以粪便作肥料,未洗净和未煮熟的蔬莱也是重要的传播因素;③包囊污染手指、食物或用具而传播;④蝇类及蟑螂都可接触粪便,体表携带和呕吐粪便,将包囊污染食物而成为重要传播媒介。

3、流行特点:

溶组织内阿米巴病发布广泛,在温带地区,该病可时有流行,而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其流行情况则尤为严重。在我国解放以来,各地阿米巴的感染率明显降低,如北京首都医院1973~1978年共检查了38 075例,阳性率为0.52%;福建医大1976年惠安检查216例儿童,阳性率4.63%;东北佳木期医学院报告(1980),检查市郊中学生487例,阳性率仅为0.4%;1979年在浙江乐清普查一个大除农民557例,阳性率为3.2%。其发病情况因时而异,以秋季为多,夏季次之。发病率男多于女,成年多于儿童,这可能与吞食含包囊的食物或年龄免疫有关。

并发症 查看详细

常见并发症: 肠炎

1、阿米巴肝脓肿:阿米巴肝脓肿是阿米巴痢疾最常见的并发症,系由于阿米巴原虫侵入肠壁的小静脉并随门脉血流到达肝内所致。脓肿一般为单发性,大小不一,且多位于肝右叶。脓肿腔内为被溶解液化的坏死组织和陈旧性血液混合而成的果酱样物质,炎症反应不明显。脓肿壁上附有尚未完全液化坏死的结缔组织、血管和胆导管等,呈破絮状外观。肝脓肿大多发生于阿米巴痢疾发病后1~3个月内,但也可发生于痢疾症状消失数年之后。临床上,阿米巴性肝脓肿常表现为长期发热伴有右上腹痛及肝肿大和压痛,全身消耗等症状。

2、阿米巴性肺脓肿:阿米巴肺脓肿多直接由肝脓肿蔓延而来,常位于右肺下叶,为单发性。

3、阿米巴性脑脓肿:阿米巴性脑脓肿偶可发生,系阿米巴滋养体由血道进入脑而引起,常为多发性。

4、极少数情况下:肝脓肿可穿入心包、穿破腹壁。肠道阿米巴也可进入肛周、阴道、尿道等引起相应部位的脓肿或炎症。常见并发症有肠炎、阿米巴肿、阿米巴性阑尾炎等。

预防

相关文章更多>

检查

相关文章更多>

就诊

相关文章更多>

治疗

相关文章更多>

护理

相关文章更多>

饮食

相关文章更多>

相关用药信息 查看更多>

药品信息仅供参考,用药谨遵医嘱

暂无相关

最近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