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振东健康网  
网站首页 男性健康 女性健康 育儿保健 老年健康 健康自测 查药品 查疾病 健康资讯

查疾病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查疾病 > 室性并行心律及室性并行心律性心动过速

室性并行心律及室性并行心律性心动过速

加入收藏

别名:
疾病简介

室性并行心律(ventricular parasystole)占并行心律的60%。室性并行心律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parasystole tachycardia)较其他并行心律性心动过速多见。

查看详细

别名:

发病部位:

传染性:无传染性

治愈率:70%

多发人群:50-70岁人群

相关症状:心动过速,心悸,心慌,胸部沉重感

是否医保:

挂号科室:心血管内科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治疗周期:3个月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1000—5000元)

临床检查:动态心电图、心电图

症状 查看详细

典型症状:心悸、心慌、胸部压迫感等

相关症状:心动过速心慌胸部沉重感心悸


一、症状

并行心律的患者通常无症状,频发的并行心律或并行心律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可有心悸、心慌、胸部压迫感等症状。也常有过度疲劳、超负荷工作、情绪变化、过度紧张、失眠等诱因。可经休息、镇静、去除诱因或服用一般的抗心律失常药,迅速得到控制。具有原发疾病的症状和体征。


二、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和心电图改变特点,可明确诊断。

病因 查看详细

主要病因:器质性心脏,病尿毒症、低钾血症,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等引起


一、发病原因

1.器质性心脏病:约占86%,以50~70岁发生率最高,约65%的患者年龄在60岁以上。以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性心脏病最常见,其中50%以上患者有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时室性并行心律占1.7%,多见于发病24h内,可间断地出现达数小时,药物容易控制,系良性心律失常。并行心律也可见于心肌病、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等。室性并行心律比室上性并行心律伴发心脏病的发生率高。房性并行心律健康人发生较多。

2.少见的病因:如尿毒症、低钾血症、淀粉样变、白血病、硬皮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肾炎等。洋地黄中毒不会引起室性并行心律。

3.压迫颈动脉的过程中:可减慢、终止室性并行心律,但也可引起室性并行心律性心动过速,此系对迷走神经刺激的急性反应所致。

4.有若干病例持续发生室性并行心律,但无病因可循。

5.约有15%的并行心律见于健康人:有人于运动后或吸烟后出现并行心律。有报告无器质性心脏病中青年人出现并行心律性室性心动过速更多见,占74.5% (35/47)。过度疲劳、情绪变化、失眠等为常见的诱因,提示并行心律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产生,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或体液因素有关。

6.在心脏置入性起搏器的临床应用中,不少起搏性心律失常属于并行心律的范畴。

7.小儿并行心律多不伴有器质性心脏病:大多是良性心律失常,也不易发生室性并行心律性心动过速。也有报告年龄在2天~14岁的患儿中,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占65%,急性肾炎及其他疾病占12%,不明原因者占23%。多以精神紧张、过度疲劳等为诱因。


二、发病机制

并行心律的电生理基础是在心脏某个小范围区域内,因各种病因而使细胞缺血、缺氧、变性等,使膜通透性改变,造成不同程度的膜电位降低,其中有些细胞产生3相阻滞;有些细胞使自律性增高而发放激动形成异位起搏点并可产生四相阻滞。起搏点周围的传导组织具有3相和4相阻滞联合作用造成的不应期,当它们之间的正常传导间歇相当狭窄即形成完整的传入性保护作用。

并行心律的异位起搏点有规律地发放激动,它与其前主导心律的激动无关,并具有“保护性”传入阻滞及传出阻滞两项特点:

1.保护性传入阻滞 并行心律异位起搏点周围存在保护性阻滞区,外界刺激被阻滞不能传入,即存在“保护性”传入阻滞。2.传出阻滞 系一种单向阻滞。并行心律的异位搏动点,虽然是有规律地发放,但不是每次搏动都能传出引起心脏除极,此即为传出阻滞。

并发症 查看详细

常见并发症: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可出现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

心力衰竭:突发严重呼吸困难:呼吸频率常达每分钟30-40次,强迫坐位、面色灰白、发绀、大汗、烦躁,同时频繁咳嗽,咳粉红色泡沫状痰,极重者可因脑缺氧而致神志模糊,发病一开始可有一过性血压升高,病情如不缓解,血压可持续下降直至休克。

心源性休克:1.严重的基础心脏病表现。2.体循环衰竭表现:持续性低血压、少尿、意识障碍、末梢紫绀等;亦可同时合并急性肺水肿表现。3.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动脉压<10.7KPA(80mmHg);中心静脉压正常或偏高;心输出量极度低下。

预防

相关文章更多>

检查

相关文章更多>

就诊

相关文章更多>

治疗

相关文章更多>

护理

相关文章更多>

饮食

相关文章更多>

相关用药信息 查看更多>

药品信息仅供参考,用药谨遵医嘱

暂无相关

最近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