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振东健康网  
网站首页 男性健康 女性健康 育儿保健 老年健康 健康自测 查药品 查疾病 健康资讯

查疾病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查疾病 > 小肠平滑肌瘤

小肠平滑肌瘤

加入收藏

别名:
疾病简介

小肠平滑肌瘤是最常见的小肠良性肿瘤,源自小肠固有肌层,少数来自黏膜肌层,为一肠壁间肿瘤,在小肠良性肿瘤中其发病率居第二位,仅次于腺瘤。

查看详细

别名:

发病部位:

传染性:无传染性

治愈率:80%

多发人群:所有人群

相关症状:大便黑色,柏油便,溃疡,肚子疼,腹部肿块

是否医保:

挂号科室:肿瘤科,胃肠外科

治疗方法:手术治疗

治疗周期:10天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20000—50000元)

临床检查:血管造影、肠镜、粪便隐血试验、腹腔镜

症状 查看详细

早期症状:早期瘤体小而无溃疡者常无症状,肿瘤生长到一定体积或出血时方有症状。可有腹痛、腹胀、腹部包块和消化道出血,可有贫血、消瘦、乏力、食欲减退、发热等。

晚期症状:部分病人因肿瘤刺激小肠分泌过多而有腹泻发热或恶病质。有的因肿瘤破裂而有腹膜刺激征。

相关症状:腹部肿块、肚子疼、溃疡、大便黑色、柏油便、腹腔积血、纳差、乏力、肠穿孔、急腹症。


一、症状:

早期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有时出现腹痛,多能自行缓解,易误诊为胃肠其他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50%),慢性小肠梗阻(30%),腹部肿块(25%),肠套叠(15%)等。

1.消化道出血:

较常见,约一半左右的病人有消化道出血症状。常由于肿瘤表面黏膜血供不足而发生溃疡,或肿瘤中心因血循环障碍、缺血、坏死囊性变与肠腔相通所致。可有两种不同的表现,一部分病人常为原因不明的贫血;另一部分病人可表现为急性消化道出血,有时也可反复发作,甚至因出血严重出现失血性休克而需急症手术,以前者多见。可有大便潜血持续阳性、黑便或柏油样便,除位于近端空肠的平滑肌瘤外,一般无呕血表现;病灶黏膜愈合后,出血可停止,但可再次出血,如此反复发作。个别病人肿瘤向腹腔破溃,引起腹腔积血。

2.腹痛:

较常见,可呈现间歇性隐痛或钝痛,逐渐加重变为刺痛或绞痛;疼痛部位多位于中腹部或脐周,有时亦可出现于左上腹及左下腹。常伴有纳差、乏力、腹泻。当肿块生长到较大体积时,可引起肠梗阻、肠套叠、肠扭转或肠穿孔而出现急腹症。有时腹痛经过一般药物治疗能得到一定的缓解,常易被误诊为肠炎、肠功能紊乱等非肿瘤性疾病,造成诊断上的延误。

3.腹块:

临床上约1/4的病人可触及腹部包块。由于小肠本身的解剖特点,腹块早期不易觉察,只有当肿块生长到较大时才易触及,往往活动度大,可随肠系膜根部垂直的方向推动,有的甚至 可向全腹腔移行,质地较硬,伴轻度压痛。另一种常为套叠的肠段,而非肿瘤本身,此类肿块常为椭圆形,而且常随腹痛发作而趋明显,随着套入的多少,肿块可变形,时大时小,有时甚至消失,常为腔内型肿瘤所致。

4.肠梗阻:

是腔内型肿瘤的主要表现,症状出现一般较早。一般为慢性不完全性肠梗阻,多表现为持续性腹部隐痛不适,阵发性加重,呕吐及腹胀不十分显著。腔内型肿瘤发生梗阻形式常为肠套叠,肿瘤本身作为套入肠管的头部。腔外型者较少发生肠梗阻;壁间型及腔内外型早期可出现肠梗阻。

5.并发内瘘:

平滑肌瘤中心缺血、坏死、感染或囊性变,往往可穿破肠腔形成内瘘,以腔外型多见。病人可出现腹痛,发热,经抗炎治疗后腹块缩小甚或消失,而后再长大。

此外,肿瘤亦可穿破入腹腔,导致腹膜炎,但这种情况少见。


二、诊断:

小肠平滑肌瘤诊断较为困难,临床上常误诊为其他疾病,如肠结核、出血性肠炎、卵巢肿瘤等。因此,凡腹痛,腹块,尤其是伴有反复消化道出血、贫血,在排除上消化道及大肠疾病后,或有不明原因的慢性不全性肠梗阻,均应想到本病的可能,应进行仔细的小肠插管气钡双对比造影,小肠镜检查,血管造影和核素扫描,必要时作CT检查,以明确诊断。

1.临床表现。2.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3.剖腹探查 不失为诊断和治疗的有效手段,对于临床高度怀疑小肠平滑肌瘤的病例,应积极剖腹探查,防止漏诊。

病因 查看详细

一、发病原因

小肠平滑肌瘤发生于肠壁的肌层或黏膜肌层,个别来源于血管的肌层。肿瘤多为单发,大小不一,常为圆形或椭圆形,有时呈分叶状或结节状。肿瘤质地较韧,常有明显的边界,切面呈淡灰红色,可见编织样纤维束。


二、发病机制

病理改变:

小肠平滑肌瘤呈膨胀性生长。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压迫肠腔,并将黏膜拉直,由于血供不足而产生溃疡坏死,溃疡面不大且浅,边缘无堤状隆起,可引起肠道出血甚至穿孔,亦可发生黏液性变或囊性变,囊腔常有窦道与消化管腔相通。肿瘤可导致肠套叠,肠扭转而引起梗阻症状。

1)组织形态:镜下可见瘤组织由形态比较一致的梭形平滑肌细胞构成,略大于正常的平滑肌细胞,细胞互相编织形成束,常排列成栅状;细胞内可见肌原纤维,胞浆丰富呈嗜酸性,核呈长杆形,核内纯染色质细;细胞分化好,无异形性,绝大部分无核分裂,偶见少数核分裂象;瘤组织内可含有数量不等的结缔组织及成纤维细胞。2)良、恶性的平滑肌肿瘤的区分:在病理上,良、恶性的平滑肌肿瘤有时难以区分,甚至可同时存在。国内据大宗病例总结出小肠平滑肌肿瘤的病理特点如下:①平滑肌瘤细胞核分裂数为0~1个/10高倍视野(HP)或无核分裂。②肌瘤细胞无异型性。③肌瘤细胞的致密度低。④无瘤周组织侵犯。⑤肌瘤直径一般小于或等于7cm。⑥肿瘤可有出血,但较少有坏死和囊性变;而平滑肌肉瘤则常发生出血、坏死和囊性变。

2.病理分型:根据肿瘤在肠壁间的部位及其生长方式,可分为四种类型:腔内型、壁内型、腔外型、腔内外型。1)腔内型:最常见,占65%。肿瘤向肠腔内突入生长,其基底多较宽,因不受解剖的限制,有时生长可达较大体积。2)壁内型:约为平滑肌瘤的15%。肿瘤一般较小,很少超过4cm,一般不引起任何症状,多数在活检或其他开腹手术时偶然发现。3)腔内外型:约为平滑肌瘤的10%。肿瘤向腔内生长的同时,亦向肠腔外扩张,体积常大于4cm。因肿瘤膨胀性生长在肌层受到的抵抗较浆膜或黏膜层为大,可呈哑铃状肿物,故亦称哑铃型。4)腔外型:最少见,仅占8%。多数体积较大,肿瘤中央常有坏死及出血。小肠平滑肌瘤可发生恶变,据报告,约有15%~20%的小肠平滑肌瘤可恶变成肉瘤。

并发症 查看详细

常见并发症:消化道出血、腹膜炎、肠梗阻。1.消化道出血:较常见,约一半左右的病人有消化道出血。2.肠梗阻:一般为慢性不完全性肠梗阻,多表现为持续性腹部隐痛不适,阵发性加重。3.内瘘:是腔外型平滑肌瘤常见的并发症。多因平滑肌瘤中心缺血、坏死、感染或囊性变穿破肠腔而形成。病人可出现腹痛,发热,经抗炎治疗后腹块缩小甚或消失,而后再长大。4.腹膜炎:此外,肿瘤亦可穿破入腹腔,导致腹膜炎。

预防

相关文章更多>

检查

相关文章更多>

就诊

相关文章更多>

治疗

相关文章更多>

护理

相关文章更多>

饮食

相关文章更多>

相关用药信息 查看更多>

药品信息仅供参考,用药谨遵医嘱

暂无相关

最近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