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振东健康网  
网站首页 男性健康 女性健康 育儿保健 老年健康 健康自测 查药品 查疾病 健康资讯
健康资讯
  • 首页 > 
  • 健康资讯 > 
  • 产经动态 > 
  • 行业动态 > 
  • 地方医保增补取消讨论 三年内增补药品调出

    发布时间:2019年08月22日 19:34:53 来源:39健康网

    地方医保增补取消讨论 三年内增补药品调出

    news.PharmNet.com.cn 2019-11-14 赛柏蓝 字号:放大 正常
        医药网11月14日讯 目前,国家医保目录谈判正在进行中,部分近两年获批上市的创新药通过谈判降价的方式进入医保目录。在新药动态调整进入医保的同时,20个国家重点监控品种全部被调出医保,未来三年,还要消化取消地方医保增补品种。
       
         “从调出的品种来看,有一些是年销售量比较大的品种,这次被调出,可能对个别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影响,但评审意见认为,将此类药品调出目录,有利于为调入更多救命救急的好药腾出空间,也有利于促进行业加快转型升级”,国家医保局相关领导此前曾明确表示。
       
        ▍地方医保增补取消讨论
       
        近日,在一次会议上,业内知名权威人士就地方医保目录增补取消的问题,向赛柏蓝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地方医保目录增补取消,全国统一医保目录,忽视了地区之间的差距,不尽合理”,他进一步解释道,中国地域辽阔,东西南北的地理、气候环境都不相同,用药存在不小的差异,比如南方多蛇虫,抗蛇毒的血清就有必要纳入当地的医保目录。
       
        至于讨论较多的地方医保目录增补过多、过滥,不尽合理的现象,他向赛柏蓝说道,地方医保目录增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程序不合理、不透明导致的,程序可以优化,甚至进行一定的制约,但是是否应该一刀切的砍掉地方医保目录增补的权限,值得商榷。
       
        虽然名义上,各省可以将该省内医疗机构广泛使用且“价格合理”的品种调进地方医保目录中,但是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有一些省份增补进地方医保的品种是销量庞大的辅助用药。
       
        在与赛柏蓝交谈的最后,上述权威人士还反问道,全国各地经济水平和医保基金负担能力大不相同,使用同一个药品目录,就是合理的吗?
       
        确实,据2018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不同省份医保基金的结余水平差距明显,浙江、上海、广东等地的城镇职工医保可够当地使用3年,而北京、内蒙古、海南、湖南以及东北三省则几近亏空。
       
        ▍三年内增补药品调出
       
        尽管地区之间存在疾病分布和医保负担水平的差距,但是根据国家医保局的文件,地方医保目录增补明确取消,已经增补的应在三年内逐步消化。
       
        8月20日,国家医保局正式下发2019版国家医保目录,在“明确地方权限”一项提到:
       
         “各地应严格执行《药品目录》,不得自行制定目录或用变通的方法增加目录内药品,也不得自行调整目录内药品的限定支付范围。对于原省级药品目录内按规定调增的乙类药品,应在3年内逐步消化。消化过程中,各省应优先将纳入国家重点监控范围的药品调整出支付范围”。
       
        地方增补品种调出医保的安排如下:
       
        1、重点监控目录药品率先移出医保目录;
       
        2、其余地方增补品种原则上在三年内完成清理,三年清理品种的比例分别为40%、40%、20%。
       
        ▍目录不再是尚方宝剑
       
        而此前,每一轮国家医保目录调整,各省对医保目录乙类药品一直有15%的调整(调入、调出)权限。
       
        就地方医保目录增补的问题,行业资深人士张廷杰对赛柏蓝说,其实地方增补分为几种,一种是实际需求的地方增补,第二种是做了工作的地方性增补,对于这种情况,他解释道,有些地方增补品种的通用名、品规、剂型是独家的,虽然不在国家医保目录中,但是在地方医保目录中,也产生了很大的销量。
       
        第三种是部分医院和一些专家觉得个别产品有临床医保需求,这也是一种进入地方医保的渠道,可以说,地方医保增补品种的数量是相当庞大的。
       
         “地方医保目录增补取消对于相关药品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为目前在中国公立医院的药品销售,主要受医保和医生处方的驱动,此外,药占比和医院控费对于非医保的药品金额也有一定的控制”,张廷杰向赛柏蓝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除医保目录不允许地方增补外,基药目录原则上也不再允许地方增补。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一批药品依靠进“目录”,就能在市场上“大行其道”的日子已经过去,不断利好创新药的大环境也在启示药企,只有扎实的临床研究和循证医学才能稳固品种的市场根基。
      返回顶部】【打印】【关闭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医药网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医药网;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pharmnet@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加入收藏

      相关资讯

      暂无数据
      热门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