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为慢阻肺,这是一种慢性呼吸道疾病,其主要的临床症状为慢性咳嗽、咳痰和呼吸困难等。我国的慢阻肺发病数量一直呈现着较高的增长态势,但是大众对疾病的认知属于短缺的状态。多数的慢阻肺患者存在一定的疾病认知误区,而导致患病不知、不治的情况较多。那么人们生活中关于慢阻肺的认知,有什么错误的地方么?今天就请大家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常见误区一:慢阻肺不常见
慢阻肺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其有着发作率高,治愈性弱,致残率高的特点。一旦出现慢阻肺发作的症状,如果不进行治疗,会严重危害到人们健康。近年来,我国20岁及以上成人慢阻肺患病率,以达到8.6%。但是却由于早期慢阻肺发作名优明显的症状,很容易被忽视。
生活中经常有这些外部症状的人群,都会有慢阻肺发作的可能性:有慢性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反复下呼吸道感染史和(或)有慢阻肺危险因素暴露史。这些人群由于存在生活因素的影响,以及自身呼吸道疾病的长期作用,增加慢阻肺发作的概率。
2、常见误区二:慢阻肺患者症状较轻,无需干预
临床上慢阻肺的主要症状是:慢性咳嗽、咳痰和呼吸困难等。而且早期慢阻肺发作时,慢阻肺患者没有明显的症状。而呼吸困难的情况也只是出现在劳力时。但是慢阻肺发作的症状会伴随着病情进展的前进,而逐步的展现出来,甚至在行走、穿鞋、洗漱等日常活动时也会感到呼吸困难。而且在生活中不加以控制,还会加重慢阻肺急性加重的风险,进一步损伤患者的肺功能。而对于已经进行过肺功能检查,病确诊为慢阻肺的患者,一定要给予有效、规范的治疗十分必要。
3、常见误区三:慢阻肺患者治疗后症状缓解便可停药
慢阻肺患者,在慢阻肺发作的稳定期中,其进行症状管理的目标有:缓解病人呼吸系统症状,改善运动耐量,以及健康状况,防止疾病进展、防治急性加重及减少病死率。
长期的规律服药治疗,是患者实现慢阻肺发作的症状控制的最重要一项内容。即使是在稳定期,慢阻肺患者也有着慢阻肺发作急性加重的可能性,擅自的停止服用药物,将会不利于对疾病的长期控制,无法缓解慢阻肺发作的症状。同时,与规范持续用药的患者相比,停药患者的肺功能会出现比较明显的降低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