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便血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症状,很多人可能觉得这只是个小问题,比如吃坏了肚子或者痔疮犯了,从而选择忽视。但实际上,便血可能是身体发出的严重疾病预警信号,可能隐藏着多种疾病,若不及时重视和检查,可能会延误病情,给健康带来极大危害。接下来振东健康就来说说可能导致便血的6种疾病。
1、痔疮
痔疮是导致便血的常见原因之一,尤其是内痔。内痔患者排便时,粪便可能会擦破痔核表面,引起出血。这种便血通常为鲜红色,呈滴状或喷射状,一般不与粪便混合,多在排便后出现。患者可能还会伴有肛门瘙痒、肛门坠胀感等症状。长期久坐、久站、便秘或腹泻等都可能诱发痔疮,导致便血。
2、肛裂
肛裂是肛管皮肤全层裂开形成的溃疡。当大便干结、排便用力时,容易撑裂肛管皮肤,引发便血。肛裂引起的便血也是鲜红色,量一般较少,多附着在粪便表面或便纸上,同时患者会感到肛门剧烈疼痛,尤其在排便时和排便后疼痛更为明显,呈刀割样或撕裂样。
3、直肠息肉
直肠息肉是指直肠黏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较小的息肉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随着息肉增大,可能会因粪便摩擦而出血。直肠息肉引起的便血多为鲜红色,量多少不一,有时可伴有黏液。如果息肉长期存在,还有恶变的可能,所以一旦发现,应及时治疗。
4、溃疡性结肠炎
这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患者除了便血外,还会有腹泻、腹痛等症状。便血颜色多为暗红色,与粪便混合,有时还可能伴有脓液。病情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长期的精神压力、饮食不规律等都可能诱发该病。
5、肠癌
肠癌是严重威胁健康的疾病之一。肠癌引起的便血,颜色可能为暗红色或鲜红色,与粪便混合,还可能伴有黏液或脓血。患者除了便血,还可能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如便秘与腹泻交替、大便变细等症状。随着病情发展,还可能有腹痛、腹部肿块、消瘦、乏力等表现。
6、上消化道出血
当上消化道(如食管、胃、十二指肠等)出血时,血液经过肠道消化后,排出的大便可能呈黑色,像柏油一样,医学上称为柏油样便。如果出血量大且速度快,也可能出现暗红色血便。患者可能还会伴有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总之,便血不是小事,它可能是多种疾病的预警信号。当我们发现便血症状时,千万不要抱有侥幸心理,应及时就医,通过详细的检查明确病因。不同的疾病治疗方法差异较大,只有准确诊断,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