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前的你,有没有出现过上腹饱胀、嗳气、早饱、恶心等症状,尽管是少量进食,还是会有上腹饱胀、堵塞感,并且这种状况经常发生,反反复复。这其实是功能性消化不良发作的症状,这种功能性消化不良与慢性浅表性胃炎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形成病因又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慢性浅表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对比
1、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是在胃部胃黏膜上出现的一种慢性炎症,这种炎症的形成病因复杂,会令胃黏膜的表层上皮产生病变。并且在医学上,可以根据胃部炎症的细胞浸润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种类型。当慢性炎症出现急性发作时,还有中性粒细胞被浸润的情况。这种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发作症状不明显,主要可以通过胃镜发现胃黏膜有充血水肿的现象,这种现象可能出现在整个胃部,也可能是出现在局部。
2、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这是一种无器质性病变,又或是呈现为患者有慢性胃炎,但是以消化不良为主要表现,整体发作有反复性、持久性的特点。功能性消化不良在临床医学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别:第一种是上腹疼痛综合征,在功能性消化不良发作时,这种综合征表现出来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有:上腹部不适、疼痛、上腹灼热感,这种症状多在人们进食的时候被诱发出现,但是可以通过空腹后进食的方式来得到缓解。这种功能性消化不良发作的情况,类似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症状。第二种是餐后不适综合征,这种综合征的表现为上腹胀闷、早饱,伴有嗳气、食欲下降、恶心等,这种消化不良发作的症状,多出现在餐后,或是餐后加重。
3、慢性浅表性胃炎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关系:根据临床胃镜的检查结果显示,大致有半成的概率,功能性消化不良发作都伴有慢性浅表性胃炎。但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轻重程度,与胃炎的病变程度不相关。
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形成病因
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形成,有以下的几种病因机制:
1、胃动力不足,消化功能弱: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产生,多是由于患者自身食入的实物量过多,超出了肠胃消化功能原本的机能消化能力。还有一部分的原因,是由于患者自身的不良生活习惯,吃了就睡、吃了就躺的表现,在我们的身边也十分常见。这样的举动会令我们的胃部蠕动速度减弱,胃部的消化能力不充足,也就更加容易出现胃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
2、内脏感觉过敏:也被称为内脏敏感性增高,身体内脏会对生理性刺激出现不适感,如:胃肠蠕动,本是正常生理反应。但是对于有伤害性的刺激,人们的身体会出现强烈的反应,如:进食不消化或刺激性食物后就会发生很明显的上腹胀闷、疼痛,并可以持续存在很多天。这便是由于内脏感觉过敏,而导致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发作的症状。
3、胃底对食物的容受性,舒张功能下降:人们在进食后,需要靠胃底舒张来容纳食物。因此,这种舒张功能的下降,使得患者在少量进食后立即有饱腹感,也就由此出现了功能性消化不良发作。
4、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近年来也发现部分患者急性胃肠炎后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又称为感染后功能性消化不良,此类患者胃黏膜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增加,导致内脏敏感性增高,出现功能性消化不良发作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