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高血糖症营养和运动指导原则(2024年版)》中,明确指出中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约为11.9%,糖尿病前期检出率为35.2%,50岁及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更高。事实上,以下五个看似不起眼的习惯,实则可能悄然增加糖尿病的风险,而许多人却仍在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这些行为。
习惯一:睡觉时开着灯
有些人习惯整晚开着小夜灯睡觉,认为这样更有安全感。2022年《美国科学院院报》研究显示,夜间光线会影响身体代谢,开灯睡觉的人患糖尿病风险比关灯睡觉的人更高,同时心脏负担也会加重。另一项跟踪4万多女性5年的研究显示,开灯睡觉的人更容易发胖——体重增长超过5公斤的风险增加17%,变成超重或肥胖的可能性更是高出22%-33%。
习惯二:把甜饮料当水喝
无论是含糖饮料还是代糖饮品,喝多了都可能伤身。哈佛大学在《糖尿病学》杂志发表的研究发现:每天喝两杯以上(约480毫升)含糖饮料的人,糖尿病风险比不喝的人高出41%;即便是喝代糖饮料,风险也会增加11%。更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每周坚持运动(比如每天跑步半小时),也无法完全抵消甜饮料对血糖的伤害。每一口甜饮料都在给身体增加负担。
习惯三:晚饭吃得太晚
2023年《国际流行病学杂志》研究发现:吃饭时间对血糖影响很大。晚上7点前吃完晚饭的人,比经常吃夜宵的人更不容易得糖尿病。如果睡前4小时内还吃东西,血糖水平会明显升高。例如晚上10点吃宵夜的人,血糖波动比早吃晚饭的人剧烈得多,长期如此容易让调节血糖的器官“累坏“。
习惯四:整天坐着不动
上班族经常一坐就是一整天,这个习惯危害很大。天津医科大学2022年在《柳叶刀》子刊发布的研究显示,每天久坐超过6小时的人,患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风险比少坐的人高出近27%。久坐会让身体消耗能量的速度变慢,脂肪更容易堆积,同时肌肉对血糖的反应也会变迟钝。研究还发现,每坐1小时后起来做10分钟运动(比如快走或爬楼梯),能有效降低这些风险。
习惯五:顿顿离不开红肉
餐桌上常见的猪肉、牛肉、羊肉如果吃太多,也会增加患病可能。2023年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美国临床营养期刊》上发表的研究表明:每周吃红肉超过2份(约500克)的人,糖尿病风险会明显上升。建议用豆类、坚果替代部分红肉,比如把炒牛肉换成凉拌豆腐,既能保证营养,又能帮助控制血糖。
简单改善建议:
①睡前关闭所有光源(手机也调至勿扰模式);②用柠檬水、淡茶逐步替代甜饮料;③设置手机闹钟提醒晚饭时间(最迟不超过20:00);④办公时每45分钟起身接水或眺望窗外;⑤每周设定2天"无红肉日"(可选择鱼肉或豆制品)。
振东健康网“慢性病”栏目拥有海量健康信息,点击进入查看哦~